本篇文章1223字,读完约3分钟
新华网北京11月29日电(李夏马艺萌张涵)“只用大蒜、橄榄油、辣椒做的意大利面,可能是最简单的以前就流传下来的意大利面。 食材很简单,但绝对是意大利的“一定要吃菜”。 在北京一家叫ponte的意大利餐馆里,餐厅行政厨师马尔科特伦廷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意大利特色菜。
马可来自意大利北部。 这位50多岁的意大利厨师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5年。 他眼中的中国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? 他眼中的“一带一路”建议怎么样?
在中国15上映的中国
从1986年开始,马可厨师的身份遍及世界各地,涉足澳大利亚、泰国、美国等国家,中国是他就业时间最长的国家。
香港是马可踏入中国的第一个城市。 那时他在香港餐厅做客座厨师,偶然从餐厅被派往上海的分店。 在上海工作两年后,他得到了去北京的机会,至今一直在工作。
“老实说,我想来北京一周后回上海。 ”。 想起第一次到北京的日子,马可笑着说:“因为在北京找不到适合我的食物,北京的饭菜和上海大不相同,超市里也几乎没有西方食品。”
“现在好多了,在北京几乎什么都能买到”马可说。 他还观察到,比他15年前来中国时,现在更多的中国人在尝试吃意大利菜。
美食是媒体文化的桥梁信息表现民心
去年,马可所在的意大利餐馆决定在北京开分店。 老板给马可命名餐厅的任务。 他想了想,觉得“ponte”这个名字很合适。
“ponte”在意大利语中是“桥”的意思。 新餐馆附近有两座桥,所以马可的名字很有灵感。 而且,“ponte”这个词比较短,容易发音,容易记住。 马可相信这个名字很容易给中国客人留下印象。
马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上司后,上司回答说“ponte,通往意大利的桥梁”。 这个名字给了新餐馆更深的意义---以美食为媒介,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。
马可相信,无论在哪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中,只要厨师做得好,就能做出好吃的食物。 因此,他多次做原汁原味的饭菜,和客人们分享。 新餐馆的顾客约有9成是中国人,他很高兴更多的中国客人喜欢奶酪、意大利香肠、意大利面包等。
“一带一路”:连接两国的桥梁
今年3月,意大利两国签署了共同建设“一带一路”合作谅解备忘录,位于古丝绸之路两端的中国和意大利将进一步深化合作。 对此马可也有自己的理解。
“‘一带一路’提案就像我们餐厅的名字一样,是通往中国的桥,是连接意大利和中国的桥。 ”。 马可说。
他相信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更密切,两国人民也希望互相理解。 他说意大利的中学一般要求学生们选择外语,但现在即使在一点点的学校也把中文作为选修科目之一。 在中文课上,老师们向学生们介绍中国是什么样的。
作为熟悉意大利饮食文化的厨师,马可认为美食会成为了解其他文化的出发点。 对欧洲人来说,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欧洲完全不同,作为外国人可以理解中国,理解中国文化的开始。
而且,“一带一路”的提案,希望能把越来越多的意大利食材进口到中国,做更正宗的意大利料理,能加砖做两国美食之桥。
(折笼:秦白雪(实习生),贾文婷)
标题:食讯:“一带一路”的味道
地址:http://www.bysycz.com/mszx/6604.html